要说自黑程度,还是意大利人对自己最狠
——关于《我去哪儿?》
文/迷叔
梦想,是电影中最常见的主题,人们通过电影感知梦想的美妙,继而发现生活的乐趣。
大多数歌颂梦想的电影都鼓励我们拒绝一成不变的生活,走出家门,拥抱自然,去探索和发现这个世界。
这类电影的主角通常都不相信什么梦想,沉溺于自己的“成功人士生活”中,直到经历一段难忘的旅程,一般都会收获爱情(电影套路),然后改头换面,重新生活。
比如,2013年的《白日梦想家》,主人公是一个大公司职员,每天过着重复的生活,没有激情与乐趣,只有不断加深的乏味与压抑。一次,因为工作原因,他前往喜马拉雅山,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“生活的意义”。
今天,我要说的这部电影也属于这一类——
《我去哪儿》
这部电影于2016年上映,创造了意大利的票房奇迹。最终以7260万美元的票房,刷新了意大利影史纪录。
故事的主人公叫凯科,他从小就梦想当一个公务员,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盖章、签字。
长大后,他实现了梦想。
就在其他小孩还懵懂无知,选择科学家、音乐家、宇航员等自己完全不理解的职业时,小凯科已经学会利用职务之便,让生活过得更滋润了。
长大后凯科如愿以偿,当上了公职人员,拥有了这份铁饭碗。稳定工作带来的福利随处可见,在家里他被当作皇帝一样供着,38岁了依然和父母住着,因为这样能节省开支;
女友一家也对他客客气气,光谈恋爱不结婚,一点问题没有,只要你的铁饭碗能继续带给我们福利;
工作上更不用说,平时收点小贿,利用职权创造点便捷也是常有的事。然而,事情不可能永远随你心愿发展。
意大利这个国家也非常有趣,他们的行政部门分工细化,养了很多事少闲散的公务人员。电影中,意大利突然想简化行政单位,部分职员面临着被辞退的风险——其中就有不幸的凯科。
于是,凯科踏上了坚持梦想的旅程。
为了强行保住自己的铁饭碗工作,他一次次拒绝在辞呈上签字,也因此被一次次“发配”到偏远的地方工作。
《我去哪儿》巧妙地反映了意大利社会的种种弊病,公职人员人员过多,工作效率却十分低下;小贪小污、腐败问题严重,官员甚至打电话向普通居民讨要礼物;社会风气不良,人人身上都充满戾气,不愿排队、狂按汽车喇叭扰民等等现象随处可见。
当凯科来到挪威工作后,他迅速被这个国家的整洁、文明所打动,他一边惊呼:“这才是文明社会”,一边身体力行,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融入文明社会的决心。
于是他尝试走进剧院听音乐会,等红灯时从来不按喇叭,甚至看见路边有张废纸,也会停车扔进垃圾箱。
影片对于意大利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的讽刺随处可见,比如近几年意大利足球整体低迷,凯科就担任边检人员,专门从巴西引进强力前锋,导演甚至借挪威的小孩之口,批评意大利足球“缺乏体育精神”。
如此贴近生活的桥段数不胜数,难怪影片在意大利国内反响空前。
不过,有一点凯科从未改变,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铁饭碗的梦想,即使,遇见了自己的终身伴侣。
《我去哪儿》怎么看都像一部另类电影,同类电影中爱情往往被拿来用作主角转变价值观的催化剂,非常纯真,充满善意。
而在这部电影里,女主角竟然先后找了3个男友,一个女友,生了3个孩子,其中有个前男友至今还和她住在一起。好吧,恶搞氛围非常浓。
不管怎么说,这部电影都是自黑界的典范,意大利的方方面面都被讽刺个遍,另类梦想,调侃挖苦,当之无愧的年度喜剧之一。
责任编辑:王素 wangsu@wufazhuce.com
本文付费转载自电影迷,图片均源自网络
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