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习记者 洪光越/文 记者 袁永东/图 在南边海路疍家文化陈列馆前,张发结指着脚下的沥青路,用力踩一下地面,开始沉浸在往事中。“以前这里是一片海,我们疍家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。”
张发结今年77岁,如今在疍家文化陈列馆做一名解说员,也参与一些渔船模型制作。他和普通的疍家渔民没有什么不同,早早就跟随父亲出海,学得一身打鱼本领,用疍家古老的捕鱼技术养家糊口。不同的是,他还是一位对疍家打鱼的木船做过技术改造的工匠。谈吐间话题总喜欢落在修理渔船、榫卯结构等手工技术上。
在向游客介绍疍家渔船的演变史时,张发结也回味了自己走过的大半生。
勤于钻研:
熟悉船身每根钉子的位置
张发结16岁开始出海打鱼。在打鱼之时,向渔船上的师傅学习渔船建造与维修,1967年和1972年分别在榆港大队后勤队和南海大队造船厂,参与渔船的建造和维修,建造的渔船主要以木船为主。从学徒到独立工作,张发结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。为了避免出错,有时打榫、开槽,他都事先画好线,把整个步骤在脑海里过一遍,然后才开始动手。
张发结对于自己的手工艺要求十分严格,在一次榫卯组合过程中,他因力度过大,造成卯眼出现裂缝而损失大量木材。为此他找来废弃的木材反复打榫、开槽,反复拿起锤子,练习手的力度。由于没有图纸,没有教程,张发结只能缠着师傅,师傅走到哪他跟到哪,有时甚至跟师傅同起同睡,生怕师傅干活时他在睡觉,而错过关键技术点。
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与钻研,张发结的手工技艺突飞猛进,对每个螺丝、每根钉子在船身的哪个位置都了如指掌。虽然修造一艘船大概需要1000多根钉子,但他只要看到船底两块挨着的木板,就知道钉子进入木板的深度,和连接两块木板的钉子有多长。
有一次,张发结在广西,当地渔民请他来观赏新修造的渔船,他来到岸边一看到抛锚的渔船,就立即指出新造的渔船用不了多久木板就会松动。果不其然,两个月后,当地渔民联系他,询问木板松动原因,他说,船底木板上的钉子不够长,钉进木板不够深,所以木板很快就会松动。
敢于革新:
解决多项渔船改造技术难题
起初,张发结发现渔民的渔船经常漏水,出海要随船携带一台抽水机,以免发生沉船事故。为此他花大量时间深入研究,解决了这一难题。原来,渔船在海上长期颠簸,船底的钉子和木板因长期磨损,导致钉子和木板之间的空隙逐渐增大,海水自然就流了进来。后来,他建议船工在修造渔船时,先用麻布套住钉子,再把钉子连麻布一块钉进木板,这样就减轻钉子和木板相互磨损,钉子和木板的空隙就不会增大,海水自然就流不进来。张发结对钉子和木板的改造,极大延长了渔船的寿命,使渔民放心出海,安心打鱼。
除此之外,渔民传统的渔船船底尖,速度虽快,但不平稳,装载量不大,张发结对此提出改造。可渔民相信海神,认为对船的改造会惹怒海神,从而打不到鱼。后来张发结一人先行改造,增宽船底,降下速度,但船在海上行驶更加平稳,装载量更多。渔民见效果良好也纷纷对渔船进行了改造。
张发结怀着一颗工匠之心,敢于冲破迷信,相信技术,使渔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。
“造好船,渔民的生活才更有保障。”张发结入厂参与渔船建造和维修二十多年来,始终坚持不懈钻研新的技术,总结摸索实践技巧与技能,大大减少了渔船的损坏率。他还摸索出渔船喷漆与渔船补漏的新方法,极大地缩短了喷漆时间。
执着不悔:
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制作模型
2014年,张发结加入三亚市疍家文化陈列馆,参与渔船模型制作。制作渔船模型和建造大船不一样,模型制作永远要绷紧神经弦,犯错意味着要推倒重来,浪费珍贵木料不说,还降低工作效率。虽然张发结对各种复杂的榫头、卯眼、放样、取料、画线等工艺了然于胸,但他深知模型不是简单地做个样子,还要突出疍家文化和风俗特色。
如今77岁的张发结,依然活跃在制作手工的路上,采用木斗、刨子、锯等传统工具帮助他人制作木床、椅子、桌子等家具,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依旧十分细心、讲究。“用锯拉榫时,一定要注意合理放线,以此保证榫口和卯眼有修整、校正的余料。”每次榫口和卯眼他都要经过多次细心的修正,为了做到榫口和卯眼的连接相匹配、装配后的木料互相垂直。在组装的过程中,他需要分毫不差地掌握榫卯的紧密、接口的吻合,不然紧了硬拷会导致木材裂缝,松了则会使家具扭动松散。
在张发结家,他展示着自己的作品,最令他骄傲的无疑是那一张他亲手打造的婚床,“50多年了还这么结实”,言语中,他流露出的不仅是对手工制作的热爱,还包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。交谈了一会后,张发结抱出他的工具,开始画线,打榫,手脚是那么的麻利,眼神是那么的专注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