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
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、苗族和侗族聚居的地方,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,其中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。这种风雨桥由桥、塔、亭组成,绘凤雕龙、别具匠心,不仅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,也是遮风避雨的屋,更是当地土家族、苗族和侗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。
【土家魂】沧桑巨变风雨桥
恩施州的“风雨桥”,是土家族、苗族、侗族聚居地的典型建筑之一。侗族人称“风雨桥”,土家族人称“凉桥”、“花桥”。这类桥既是过河越溪的桥,又是遮风避雨的屋,因此又有“屋桥”的俗称。恩施州各县乡村都建有许多大小各异、形状有别的许多屋桥。夏夜,人们在桥上纳凉,品河风习习,谈家常友情,情景生动而且谐趣自然。有的乡村的“女儿会”也是在“屋桥”举办的。
恩施州山恋叠嶂,青山纵横,河谷穿插,旧时不通公路,一条山路穿沟越涧,全靠这种“风雨桥”连接。村民赶集逛市,肩挑背驮,到桥上歇息片刻或躲避风雨,年轻男女在桥上嬉戏、对歌、恋爱,实在是一种方便的自然享受。
在众多的“风雨桥”中,恩施州的“风雨桥”千姿百态,以亭楼式的“风雨桥”居多,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栏杆和舒适的座位,可供人们憩息。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,人物、山水、花、兽类色泽鲜艳,栩栩如生;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,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,所以这一座座庞大的建筑物,横跨溪河,傲立苍穹,久经风雨,仍然坚不可摧。这些“风雨桥”是恩施人民智慧的结晶,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。
恩施州八个县市都建有“风雨桥”,有的修建年代久远,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的“风雨桥”,是恩施州最为著名的古老建筑之一,还有恩施市新塘乡的九间“风雨桥”建于清乾隆年间;来凤县的龙家桥,建于清光绪二年,造型优美,桥面有九间木架瓦顶,两侧设着栏杆和坐板,长30余米;咸丰十字路“凉桥”,建于1906年,由当时清诰封朝议大夫秦朝品捐资建造,全长44.8米,宽4米,有三个桥墩,12个开间,桥中屋顶一亭突起,飞檐翘角;巴东朱砂土“风雨凉桥”至今保存完好,桥头有一条上联“茶献黄芽,茅屋空山延诗客”,静静地期待文人墨客对出珠联璧合的下联。
随着交通事业的发达进步,恩施州旧有的“风雨桥”虽已古老,但风景古韵仍在。这座“风雨桥”现已成为清江上恩施城区段独具特色的桥,她体现了政府对恩施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、保护、传承与创新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